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002白菜资讯大全本科公司产品改革实施方案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15-09-09

002白菜资讯大全本科公司产品改革实施方案

 

(一)优化专业结构,建设特色专业

1.优化专业整体结构

明确重点专业、主干专业、热点专业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拓展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专业。

加快适应学校以物理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为基础的专业布局。

推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协调共生。

编制专业网络关系图。

2. 动态调控招生计划

 

建立招生计划听证会制度,成立招生计划听证工作小组,对部分2015年招生专业试行招生计划听证。

实施招生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配置动态管理,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建立专业设置申报流程。

建立专业信息发布和预警系统,对连续两年报考率低、一次就业率低于60%、且明显缺乏竞争力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3.建设品牌特色专业

以国家、省级特色专业为基础,依托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分层次规划和建设(培育)一批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获得2-3项省品牌工程。

2018年,使公司50%以上的专业拥有明显的培养特色和竞争优势。

 


 

(二)创新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设计新的人才培养逻辑。

建立“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自主课程”人才培养新方案,毕业最低学分设定为160学分(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为200学分)。新方案从2015级员工开始实施。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目标和课程体系由学校制定,培养方案由二级学院负责制定。

统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增加培养方案的弹性和灵活性,提高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权。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科学设定员工学业成效考核指标。

支持各类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和人才培养特区建设,推行学业指导和全员导师制。

2011公司(书院制)为试点,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协同育人。

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5.重构先进课程体系

制定符合按专业大类培养的先进课程体系,开发出符合特色培养的校本课程模块。

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减少必修的核心课程门数,增加课程学习挑战度,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率。

根据员工毕业能力要求和契约精神,全面修订课程大纲。

建设一批由教学大纲、教材(讲义)、参考资料、教案、作业、试卷、评分等课程全要素组成的课程立体学习资源包。

每个专业聘请外籍教师开设一门以上全外语课程教学。

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和探究性等课程。

加强优秀教材建设,支撑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

推行全程化、分布式思想政治、体育教育体系。

6.强化实践创新能力

主动设计,营造氛围,重视创意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加大培养员工创意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等实践课程的比重。

鼓励教师将科研实践、科研成果自觉融入课程、教材和实验中去。

开发序列化的设计课程,统筹安排课程设计(论文)、创新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做到实践类课程四年不断线,实现员工学业成果作品化。

统筹建设实践和实习基地,启动建设“老员工创客梦工场”,实施“老员工创新实践百千万计划”(100个工作室、1000个项目、10000名员工)。

 

(三)加强素质教育,拓展全球视野

7.落实素质教育计划

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全部培养过程,落实在培养方案之中。

开展系列化的科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培育活动。

发挥老员工社团的作用,培养员工的组织领导能力。

继续实施经典名著研读计划,培养员工终身学习的习惯。

8.完善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员工诚信档案系统,把员工学术诚信与员工日常行为考评、党团员行为考评结合起来。

加快建章立制,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从定义、表现形式到处罚规则和申辩程序进行详尽的规定。

推行员工注册入学前签署老员工诚信承诺书等多项举措,加强员工学术诚信的自律和他律。

9. 加快全球开放合作

将全球化要素列入培养方案

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员工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及海外学习,到2018年有出境研修经历的员工达8%

制定本科教育国际化的蓝图,鼓励品牌、特色专业先行先试,创造条件开设国际化课程,吸引国外职工来校学习、研修。

通过“员工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一系列举措,提升办学国际知名度和办学综合效益。

 


 

(四)完善三项制度,拓展成长路径

10.完善学分管理制度

允许员工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或修读学校认可的慕课(MOOCs)、或参加学校认定的全国性专业水平考试,成绩经认定可计入学分,总计学分不高于毕业要求学分的50%

允许员工休学创业,创业成果符合自主学习学分规定的,经认定可计入相应学分。

取消补考和毕业前积欠考试。修读暑假课程除外,每门课程允许重修一次,重修学分总计不大于24

计算前三个学期的GPA时,仅计入重修课程的最高成绩,之后则全部计入。员工可以选修16学分自主课程。

1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允许符合条件的员工自由转学。

允许员工在学科门类内自由转专业,各专业制定本专业的考核标准和专业流转条件,学院在第三学期末组织考核,不符合考核标准的要转出,符合转入条件的可以申请转入。

鼓励员工修读1524学分的辅修专业。

对连续三个学期GPA2.0(但≥1.5),或者连续两个学期GPA1.5者,予以退学。

12.完善学位授予制度

根据人才培养多样化需求,细化学位授予条件,探索学位授予新模式。

开发第二学位、双学位、共同学位、联合学位等学位计划,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毕业生升学就业适应性与竞争力。

探索建立高年级优秀员工的个性化培养制度,授予GPA3.5员工荣誉学士学位等级。

 


 

(五)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3.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建立“以员工兴趣为驱动、以员工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激发教师和员工双方的积极性,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多样性,培养员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微课程和慕课等,引导员工构建发散性和系统性并重的知识结构。

推进核心课程小班化授课,经学校审定的小班(人数≤30人、或1个自然班)授课工作量系数按1.5计算,2018年核心课程小班化授课率达50%以上。

1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活动的不同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强调学习过程的考核。

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发现知识等能力提升的角度,实现对员工学习效果的客观评价。

8学时至少组织一次课程考核。

试行引入员工互评机制。

15.健全基层教学组织

设立有利于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层教学组织(如教研室、课程组、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等),鼓励设立基于年级的跨专业教学团队。

鼓励和支持基层组织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方法研讨、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原则上每2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

重视大一新生教育和毕业生教育。建立研究生助教、同侪助学等帮教体系。

 


 

(六)重视教师发展,强化教学能力

16.设立教师发展基金

按上年度本科教学工作量确定教师的年度基金额度并存入教师个人教学发展账户,每标时存入5元,4年为一个周期。

该项基金只限用于与教师教学业务发展相关的费用支出,如论文版面费、学术会议费、进修费、资料费、复印费等。

17.强化教师教学能力

设立专项资金,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批次地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和技能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培训时间每年不低于8小时。

重视通识课程、基础课等教师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

设立教学研究专项经费,支持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创新实践。

优化教师结构并实行动态调整,适当增加企业教师和国际教师比例。完善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

2018年,主讲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

18.健全考核表彰机制

建立开课准入制度,严格教学工作考核,强化责任追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建立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设立教授岗专职负责通识课程建设。

鼓励教授为低年级本科生上课。至2018年,教授给本科生授课率稳定在90%左右

探索制定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薪酬绩效分配办法,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

集团设立本科教学促进津贴,每年预算300万元,用于奖励本科教学综合评价排位前25%的任课教师。

全校本科公司产品工作会议上,隆重表彰全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健全教师教学荣誉体系,评选教学突出贡献董事长奖、卓越教学奖等,鼓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19.完善教师分类管理

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审时,充分考虑以教学为主岗位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平,按需设岗,按需聘任。

同级岗位上有不低于15%的岗位数用于教学业绩突出者。

 

 

(七)完善评价机制,健全监控体系

20.制定质量评价标准

分专业、分阶段制定符合适应社会需要的各专业人才质量标准。

改革以学分绩点为主的学业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成长综合评价体系。

完善员工学业状态监控机制。

21.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积极推进专业认证评估、工程教育认证评估、审核评估、第三方评价、ISO9001体系等培养质量体系建设。

实施4年为周期的校内专业评估,并及时公开各方评估和认证数据,构建多维、高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推行学校、学院、教师、员工等多方参与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

2017年底前,完成江苏省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

22.建立员工跟踪制度

构建本科生14年之新框架(含本科4年学习和毕业后10年工作)。

关心和支持毕业生的长远发展,及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的发展动态和需求,为员工提供支援和帮助。

2018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公司人才培养满意度达良好以上。

 


 

(八)强化条件建设,保证改革实效

23.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改革工作由学校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实施,探索构建鼓励创新、管理规范、分工负责的治理结构。

充分发挥和尊重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权,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实现深化公司产品改革的各项目标,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取得实效。

建立人才培养工作定期会议制度,学校每两年召开一次全校本科公司产品工作大会。

集团各职能部门应主动服务于本科公司产品。

二级学院由党政共同负责实施本科公司产品改革,经理/书记是第一责任人。

对于部分涉及面广或探索性的具体改革举措,选择有条件的学院或专业(课程)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加以推广应用。

24.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建立教学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机制,实施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改革。

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用于各类教学改革、员工实践创新能力建设、国际化培养、引进和培训团队、教学工作专项奖励等。

教学经费投入保证满足专业评估规定的要求。

25.统筹教学资源配置

加强教学基地、教学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等教学条件和平台建设,2015年,启动建设一万平方米以上规模的老员工工程实训中心。

加大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向本科生开放的力度。

加快教室的修缮和改造升级,以适应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需要。

在校园内提供足够数量的供员工学习、交流的场所。

保障暑期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图书馆全天候开放。

在员工宿舍区设立学习社区、通宵自习场所等。

26.转变教学服务模式

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探索建立服务型教学运行管理新机制,实现服务方式转变。

大力推进服务标准化、过程协同化和技术信息化,构建现代教育特征明显、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本科教学管理新模式。

27.完善教学信息平台

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和整合,实现校园无线网全覆盖。

引进部分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促进信息化和教学、服务的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信息化辅助教学的科技力量,倡导网络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28.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制度创新、树立榜样、示范引领,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改善校园公共设施,优化员工学习和成长环境,引导学术创新。

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形成全校上下聚焦人才培养的广泛共识。

各相关单位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的建设和行动计划。

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内化工作,打造开放合作、兼容并包、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